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学术研讨活动在北大胜利召开(20100411)2010-06-03 13:24
新闻背景: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15次会议上,IPCC的气候分析报告,把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中国在本次大会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关注”。
北京航天慧海系统仿真公司经过3年的研究,基于生态立体环境空间的碳排放技术有原型系统并做了大量试验,掌握了区域特征数据,用于建立2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实验区域,完成数据建模方法以及分布式仿真的框架平台。
关键技术不仅仅是数字地球那么简单,涉及了立体空间的数据采集与空间建模到最后集成进行数据比对与分析,这些已经是海量排放数据的分布式模型计算与运行问题,不仅仅是GIS数字地球那点技术。
另外,IPCC报告指出全球的碳排放是影响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中国做为最大的碳排放国,被部分国家指责和被“关注”。
做为一直关注和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李琦教授以及国内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国内顶尖专家,2010年4月10日齐聚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就全世界气候变化原因以及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及应对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会学者一至认为IPCC的报告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是一份不全面的报告。
2010年4月10日,由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组李琦教授发起,北京大学数字全球工作室、GPGIS协会主办的以“洞察先机,携手共创绿色、低碳未来”为主题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战略高峰会议”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及祖国宝岛台湾的顶尖气候变化研究专家二十余人齐聚北大,一起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入了深入及热烈的学术讨论。测绘网(www.cehuiwang.com)做为特邀的唯一一家网络媒体全程参与了此次国内顶尖的学术研讨活动。
出席会议的有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副司长王华,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东华,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童庆禧,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李琦教授等领导。
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刘燕华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指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由气候问题逐步转变为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政治安全问题,应引起国内专家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战略决策依据及科学支持。
并指出了当前国内研究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一些不足之出,勉励与会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再深入的研究,就当前国内研究气候变化问题存在的不足做了三点说明:一是国内气候变化研究问题产出量大,影响力小;二是科学创新不足,政治前瞻性意识缺乏;三是为国家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的支持和满足国家的急近需求不够;刘燕华的讲话搏得了在场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
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副司长王华同志、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东华同志、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红颖女士、北京大学承继成教授、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李琦教授、GPGIS协会主席陈爱军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严登华、中科院遥感所崔伟宏教授、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何宁总裁、台湾成功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系曾清凉教授、黑龙江测绘局苗前军副局长、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赵英俊先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系刘树华教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仉天宇先生、国家海洋局信息中心刘克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周少祥教授、台湾赛博工作室首席科学家查传捷教授分别依次发言,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从各学科及学术讲角度阐述了自己明确观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红颖女士:气候变化经济学与国家战略选择
经过一天的学术探讨,与会专家认为:从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史及气候变化规律来看,碳排放不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是由综合性因素的影响,是大自然变化规律,人为能影响的因素非常小。因此与会专家认为IPCC的报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李琦教授做会议总结
最后本次会议的发起者李琦教授做了会议总结,李教授指出:今天的会议开的非常成功,听到了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李琦教授认为在座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勉励在座的专家学者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科学的论证为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提供科学严谨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