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介绍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凤凰卫视记者]我想请问,我们注意到一些气候能源大会上关于碳排放量的数字都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的碳排放量监测系统,我们国家有没有自己的碳排放的监测系统,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候会有这个数据,如果没有的话,什么时候有?
[张来武]凤凰台的记者提问题很尖锐。其实,我们国家肯定有自己的碳排放量监测系统和方法,我们有自己的体系。
[编者按](中国科技部与欧盟自2010年3月开始探索全球碳排放数据的研究,即全球“碳家底”;
北京理工大学慧海仿真实验室vvp.cc在2009年10月开始研究中国的碳排放监测的系统,2010年3月完成关键技术的第一部分“实验室样机”研制完成,2010年5月关键技术第二部分“外场实验样机”研制完成,2010年5-9月进行样机测试、实验、鉴定数据指标参数等工作,2010年10月开始系统的中试小规模量产)
[张来武]我理解你的问题,我们国家的这个体系跟国际规范性测试的技术和体系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也认为是这样。但我要告诉你,我们国家在碳排放量监测技术上的发展速度很快。
[编者按](这个体系的关键技术点已经逐一解决,北京理工大学航天慧海仿真实验室利用产学研平台及军工仿真建模与系统仿真技术,已经吃透欧盟和美国NASA的相对完善的碳排放贸易体系(EU ETS)的技术实现原理和方法,而且已经可以实现区域内碳排放监测数据的连续监测。)
[张来武]你可以到我们相对落后的西北宁夏自治区去看一看,它的一个工厂,甚至一个农村,节能减排都可以用信息化技术来测定。当然,这个进步也得感谢我们的国际合作,因为我们最早在宁夏利用了国际上的合作政策,我们利用了欧洲的很多资金在那里做了这个工作。
[编者按](中国正和欧盟开展卫星大气遥感研究合作。目前可以把中欧卫星资料综合起来,用于大气监测。此研究居于国际前沿,可以为环保部门提供参考信息,也有利于长期评估碳排放温室气体的变化过程。北理工慧海掌握的建模与系统仿真技术,以工程化装置与可用技术实现了区域碳排放的监测技术。)
[张来武]就像你知道的,背景就是《京都议定书》,因此我们希望《京都议定书》继续在国际范围内充分得到理解和运用,建立有效的节能减排国际合作机制。当然,我们不是依赖它,而是从中得到启示,我们将会运用这样一个测定的技术和体系来完善我们自己的传统体系。这个工作大约在三到五年全面完成,我是指科技支撑。
[编者按]3-5年是从2009年开始的,2011年是第三年,北理工慧海仿真实验室已经交出答案。